2025 年 8 月以来,速卖通卖家频繁遭遇 “平台相似款过多” 的审核驳回,即便是换图、改标题、调整价格,仍有超 50% 的产品无法通过审核。这场突如其来的审核收紧,标志着速卖通彻底告别 “铺货就能赚钱” 的时代,倒逼卖家向差异化、品牌化转型。本文将深度解析审核收紧的核心原因、平台判定逻辑及实操应对策略,助力卖家突破审核壁垒。
一、速卖通审核变严的三大信号老方法失效:此前通过 AI 改图、搬运买家秀、微调标题等 “伪差异化” 手段,如今已无法通过审核。即使图片、标题、详情页全换新,部分产品仍被 “秒拒”。
通过率骤降:据卖家反馈,老品铺货审核通过率已不足 50%,大量重复铺货的店铺面临 “上架即驳回” 的困境。
平台主动清理同质化:七八月份是速卖通为旺季 “清场” 的传统节点,2025 年力度尤为严格,目的是将流量集中到有竞争力的产品上。
二、速卖通审核收紧的核心原因提升买家体验:同质化产品导致搜索结果冗余,买家难以找到精准信息,直接拉低平台整体转化率(GMV/UV)。
应对竞品冲击:Temu、TikTok 等平台凭借差异化选品快速崛起,速卖通需通过优化商品质量留住用户。
推动卖家转型:通过严审倒逼卖家从 “铺货思维” 转向 OEM/ODM(定制生产)、品牌化运营,提升平台商品竞争力。
三、速卖通如何判定“相似款过多”?速卖通通过 “商品信息 + 行为轨迹” 双维度识别相似款,具体判定标准如下:
1.商品信息维度
标题高度重合:核心关键词、描述模板雷同,仅修改少量修饰词。
视觉元素一致:主图背景、拍摄角度、模特姿势完全相同,仅微调颜色或规格。
详情页模板化:描述内容、排版布局一致,仅替换价格、颜色等基础信息。
SKU 拆分不合理:同一产品的微小差异(如尺寸、颜色)被拆分为多个独立链接。
2.卖家行为维度
批量操作痕迹:通过 API、ERP 一键铺货到多个店铺,或同一 IP 下多店铺互相搬运商品。
重复铺货策略:同一卖家多次上传规格、名称相似的 SKU,试图通过数量抢占流量。
三、速卖通卖家应对策略1.产品层面:打造 “真差异化”
避开红海类目:转向利基市场(如特定场景用品、小众兴趣品类),减少与爆款的直接竞争。
定制化生产:与工厂合作开发专属模具、印花或包装,形成独家产品(例:在通用水杯上加定制刻度或图案)。
组合销售创新:将主品与配件组合成套装(如 “耳机 + 专属充电盒 + 收纳袋”),让系统识别为全新商品。
布局知识产权:申请外观专利,既能提升差异化,又能对冲被抄袭的风险。
2.Listing 优化:细节决定通过率
合并多规格链接:将同一产品的不同尺寸、颜色整合到一个 Listing,避免拆分上传。
标题差异化:加入独特属性词(如 “户外专用”“可折叠”),拒绝一键翻译或复制爆款标题。
视觉内容原创:
主图采用实拍场景(如产品在使用环境中的状态),避免白底图千篇一律;
加入对比图(与同类产品的区别)、细节图(材质、工艺特写);
制作 15-30 秒拆箱视频,展示产品功能与使用场景。
填满属性栏:完整填写材质、重量、适用场景等可选属性,增加商品独特性标识。
3.运营策略:从铺量到精耕
优先布局潜力款:测款成功的新品需尽早上架,避免被竞品抢占先机。
线下挖掘新货源:1688、拼多多等线上渠道的商品已被大量铺货,建议通过展会、产业带寻找未上线的独家产品。
聚焦单链接权重:一条高转化的优质链接,流量和利润远超 10 条低质链接,减少无效铺货。
四、提高速卖通审核通过率的实操建议全维度差异化:6 张主图、SKU 图、定价、标题、详情页、属性栏需全部调整,避免任何 “模板化” 痕迹。
避免批量操作:不同店铺的商品需手动优化,禁用 ERP 一键复制功能,降低平台对 “重复铺货” 的判定风险。
关注机会品类:通过速卖通 “商品企划” 板块查看平台推荐的潜力类目,这类类目竞争小,审核通过率更高。
总结:速卖通审核收紧不是短期政策,而是平台战略升级的必然结果。对于卖家而言,与其在 “伪差异化” 上浪费时间,不如深耕产品力:从选品、定制到 Listing 优化,每一个环节都注入独特性。记住,2025 年的速卖通,流量不再向 “数量” 倾斜,而是向 “质量” 集中。谁能先跳出铺货舒适区,谁就能在旺季抢占先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