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专题设计】地球的年龄与内部圈层结构,地球地壳最厚的地方在中国,最薄的在日本,科学家:等于一颗核弹

【专题设计】地球的年龄与内部圈层结构,地球地壳最厚的地方在中国,最薄的在日本,科学家:等于一颗核弹

几经波折,人们终于找到一种稳定可靠的天然计时器——地球内放射性元素 和它蜕变生成的同位素。放射性元素裂变时,不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。如原子量为238的放射性元素——铀,每经45亿年左右的裂变,就会变掉原来质量的一半,蜕变成铅和氧。科学家根据岩石中现存的铀量和铅量算出岩石的年龄。地壳是岩石组成的,于是又可得知地壳的年龄,大约是30多亿年,加上地壳形成前地球所经历的-段熔融状态盘古塑像 时期,地球的年龄约46亿岁。

中国文化中有非常多的,成语,其中有一个成语叫做天高地厚,融城苑天高地厚来,比喻那些非常狂妄自大的人,做过20分钟,天是非常的高的,大地也是没有办法计量深度的。因为古代的人们没有现在这么厉害的科学技术让他们,能够翱翔九天之上,也没有,努力让他们潜入大海深处,去探寻大海底下是什么?所以天空和大地对他们来说,就是无法触及到真正面目的事物。现在人们都知道,其实天空并不像以前的人们想的高不可及,朋友其实目的的厚度也并不是不能到达底层的,目前人类已知的地球平均半径大概是6371公里左右,这是整个地球的半径,而地球还分成了很多层,比如说地壳,地幔和地核,那么地球的地壳到底有多厚呢?

大家都知道地球被分成了三部分,地壳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岩石圈,而且地壳也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部分。地壳上面就是人们平时看见的山河湖海,沙漠海洋。这些地方距离地球的地幔的距离也是不一样的,有些地方非常的薄,大致只有几公里就能到地幔,但是有些地方非常的厚,厚的地方则有六七十公里。整个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公里。不过大陆和海洋的平均厚度也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。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要远比之前说的17公里厚的多,达到了33公里的平均厚度。而且在地球的高原地区,这一数值会更加的高,一般的厚度都会在20-70公里。海洋确恰恰相反,海洋因为距离地幔更近,所以平均厚度只有6公里而已。那么地球上最薄和最厚的地方是在哪里?

目前世界上最薄的地方是在马里亚纳海沟。根据科学家的计算:“最薄的地方就在日本边上,无疑等于一颗核弹。”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,深度超过了10000米,所以这里是距离地幔最近的地方,仅仅只有2公里的厚度,自然也是地球地壳最薄的地方。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人类还没有足够能力进行探测的的方,所以人类对于马里亚纳海沟的认识非常有限。

而地球上最后的地方就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上。青藏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,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脉,平均海拔达到了6000米到7000米,而且喜马拉雅山脉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更是高达8000多米,所以这么算的话,青藏高原距离地幔是最远的。

其实在很久以前,青藏高原地区本来是一片汪洋大海,被称作古地中海。但是在2.4亿年前,因为板块运动以及地球的造山运动,原本距离亚欧板块比较远的印度板块以很快的速度撞向了亚欧板块,可可西里地区从海洋成为了陆地。在8000万年前,印度板块再次向北移动,这一次北漂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,冈底斯山脉,唐古拉山区迅速上升,渐渐地古地中海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平原,而且在随后的岁月里,印度板块依然在向北运动,最后形成了现在的青藏高原,这在地理学上也被称为喜马拉雅运动。

人类为了能够认识到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构成物质,前苏联时期曾经尝试打穿地壳到达地球内部,这也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钻井,科拉钻井。虽然现在这个钻井已经被俄罗斯关闭,大数据哦根据资料来看,这个钻井当时已经钻到了12262多米的深度,但是最后也没有钻透地壳。这样看起来好像地球的地壳是很厚,就算是用地球地壳最厚的青藏高原来进行对比,人们其实可以发现,地球的地壳厚度其实还没有鸡蛋壳的厚度厚。

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高达70公里,但是地球半径是6371公里,所以两只之间的厚度比是1比90,而按照地球的平均厚度17公里来算,两者之间的比值达到了1比374,所以这么看来,其实地球的厚度在整体看来并不算什么,如果把地球看成鸡蛋,那么地壳的厚度甚至没有鸡蛋壳厚。

地球内部圈层结构

科学家们根据无数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的分析,证明地球内部有圈层状的特点。由外向内分三层,地壳、地幔、地核。它们之间就像鸡蛋分为蛋壳、蛋白和蛋清一样。

地壳是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的圈层,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固体外壳。地壳总厚度在5~70千米之间,大陆地区壳厚,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如青藏高原地区厚度达70千米,大洋地区地壳薄,如大西洋地壳有的地方仅厚5千米。海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,仅占地球半径的2%。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小、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,主要成分是硅、铅元素,称为“硅铅层”。地壳的下部是由密度较大、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,主要成分是镁、铁、硅元素,称为“硅镁层”。在地壳的最上层,是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积岩、沉积变质岩和风化土,它们是地壳的表皮。在地壳中,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,目前已探明的矿物已有二千多种,其中尤以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锡、钨、锰、铅、锌、汞、煤、石油、天然气等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。

地幔位于地壳以下,地核以上,亦称为“中间层”。其下界深2900千米。地幔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3.3%。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,上地幔约到1000千米深处,一般认为,这里的物质处于局部的熔融状态,是岩浆的发源地,地球上分布广泛的玄武岩就是这一层喷发出来的。下地幔在1000千米以下到2900千米,主要是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。地幔的质量为4.05 x 102吨,占地球总质量的67.77%,温度较高,上地幔约为1200~ 1500C,下地幔为1500 ~ 2000C。

地核是地球内部结构的中心圈层。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。外核自地下2900千米到5100千米,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.5%,体积占整个地球的16.2%。由于地核在地球的最深处,受到的压力很大,外核的压力已达到136万个大气压,核心部分高达360万个大气压。地核内部的温度高达2000 ~ 5000C,物质密度平均为10~16 克/立方厘米之间。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并含少量其他元素,可能是硅、钾、硫、氧等物质。

地球上的皱褶构造

褶皱是地球外表层岩石区最普遍的一种地质现象,由于褶皱才使地面此起彼伏,就像是干缩了的苹果样。

褶皱是岩层在构造运动水平压力作用下,所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,是一种未丧失岩层连续性的塑性变形。单个背斜或向斜称为褶曲,它由核(轴)部和翼等要素组成。褶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,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,才叫褶皱。在自然界总是一个褶曲连着另一褶曲。由于受力状况、强弱不同,弯曲形态和程度也不同。

褶曲基本的形成由背斜和向斜组成,两者有什么区别呢?背斜和向斜的最主要的区别,是根据地层的新老来判断的,背斜的中间(称为核部)是老地层,向斜的中间(核部)是新地层,其他的条件都是不可靠的。例如地貌一般背斜隆起,但如果岩性有差异,背斜所处的岩层容易风化,向斜处的岩层难于风化,则出现相反的情况,背斜成谷,向斜成山,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地形倒置。

此外根据褶曲向上弯曲是背斜,向下弯曲是向斜,来判别褶曲,有时也会发生错误的结果。表示一个背斜,由于倒转逐步变为向下弯曲.误判为向斜。同样向斜也可变为上弯曲的翻卷褶曲。

研究褶皱,不仅在恢复地壳运动方面,在找矿、找油、找气、找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此外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层、断层应首先研究褶皱。

褶皱轴(核)部往往是矿床富集的地区,向斜是保护所有沉积矿床的最好构造。背斜,尤其是短背是重要储油构造,油气都储集到轴部,因为油、气比水轻,被水一挤压,便向顶部集中。向斜可以把水“收"集到两翼或轴部,我们找矿、找水找油,都要搞清褶皱分布,否则就会使钻孔落空。

地球公转

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,称为地球公转,同自转一样,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。地球公转的轨道总长为94000万千米,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,太阳正好是这个椭圆的焦点之一。随着太阳自身的运动、变化,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也有最远和最近的变化。每年11月初,地球位于“近日点”;每年7月,地球位于“远日点",在近日点时,地球公转速度比远日点快。地球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.79千米,平均角速 度为每日59' 8”,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365日48 分46秒。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,称为黄赤交角,黄赤交角的度数23° 26’,由于它的存在,使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(赤道除外)发生季节变化,从而造成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和五带的划分现象。

声明:文章素材来源网络,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(Tan-GeographicStudio)综合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,欢迎分享点赞和在看!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!点击阅读原文有更多惊喜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数据